•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讯飞风波后,云知声动作频频,要借助风口重新启动IPO?

深潜atom 2023-02-16 11:29 发文

本文系深潜atom第612篇原创作品

2023开年之际,ChatGPT的火热点燃了沉寂已久的科技圈。一方面,包括谷歌百度、京东等众多顶级科技巨头,纷纷宣布要研发适合各自应用场景的ChatGPT类产品;另一方面,开始陆续出现新的企业押宝该领域,“美团二号人物”的王慧文宣布投资5000万美元组建中国版OpenAI。

ChatGPT的火热,不单单是新势力和巨头们的乐土,对于更早一批的人工智能企业也是一件好事,比如此前冲击科创板未果的云知声

作为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云知声以智能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等全栈式AI技术为核心。在自然语言理解领域,云知声有着多年的积累,ChatGPT的出现能否成为云知声爆发的一个契机呢?又是否能够成为云知声登陆资本市场的催化剂呢?

01

ChatGPT风口

能否解决商业化问题?

作为国内比较早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云知声曾被认为是国内人工智能语音三巨头之一,技术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凭借语音识别技术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相互结合,云知声成立后一直在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和落地场景,其中智能医疗、智能车载是比较亮眼的2个场景。

2020年11月3日,云知声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其中有一项关于云知声号称语音病历的业务,市场占有率高达70%,先后被北京协和医院等近百家三甲医院采用的表述,引起了友商科大讯飞的高度关注。

2020年12月14日,科大讯飞对于云知声的招股书内容提出了质疑,科大讯飞宣称其语音电子病历系统是讯飞医疗业务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云知声关于其语音病历市场占有率高达70%的表述严重失实。比如,2019年云知声累计医院数量为91家,营收1628.91万元,同期的讯飞数据分别为264家3571.11万元。无论从医院数量维度、收入维度,两者都有比较大的差距。

△语音病理

在科大讯飞和云知声入场之前,中国的his系统已经比较完备,其中电子病历功能已经十分完善。当你进入门诊部,你会发现过去的手写病历都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结构化的可以直接打印出来的病历。也就是说,语音病历的故事看似美好,但是却小得可怜。在智能语音这个小市场当中,两家企业直接开撕,也是不想失去智能语音的想象力。

尽管在语音病历领域尚未取得较大的营收,不过在之后的两年中,云知声并未停止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探索。当前,云知声号称医疗产品已覆盖医政医管、临床诊疗、医保管理、患者服务等多个医疗业务环节,有效支撑了医疗行业全场景智能化升级。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云知声也在大力宣传自身的智能医疗成就,比如分别获得了数字医疗媒体HC3i数字医疗网、亿欧大健康等机构颁发的奖项,似乎力图扭转此前70%市占率纷争带来的不良影响。不过,期待云知声的下一次递交招股书中的真实数据。

△荣誉证书

2014年,云知声就开始了智能车载的布局,并且开始构建智慧车载全栈式语音交互技术;2016年,推出智慧座舱turnkey方案;2018年,携手亿咖通成立合资公司,聚焦车规级AI芯片研发;2020年,云知声提供主要AI能力的车规级AI芯片“雪豹”落地;2022年,搭载“雪豹”芯片的吉利星瑞等车型上市。此外,云知声在智慧交通领域展开探索,为智慧公交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现实当中,当前场景尚不能解决云知声的商业化问题。根据此前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亏损分别为1.77亿元、2.29亿元、3.17亿元、1.1亿元,总计亏损额超过7亿。连续三年亏损,净资产为负,且云知声坦言之后亏损还将扩大。

当下,ChatGPT几乎成为了最火热的人工智能产品,且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商业化机会,甚至有人通过对ChatGPT技术的搬运实现了商业化变现。不过当前的ChatGPT在技术上依然不足,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和对话等,难以支持大规模商业化。

在数据积累和人才储备上,云知声当前或许无法与微软相媲美,不过可以通过时间来弥补空间。另外,好在当前云知声的业务都是以B端为主,可以省去大量市场教育的成本,接下来能否优化“ChatGPT”技术,根据自身业务线实现灵活部署,将会成为云知声的一项重大考验。

02

AI芯片研发,

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2020年,云知声冲刺科创板未果。不过,这并未阻断其在资本市场的通道,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6月,云知声完成近1亿美元的D+轮融资。

在云知声完成D+轮融资时,资本市场已经变得更加谨慎,不再是仅靠概念就能圈钱的时代。在深潜atom看来,云知声资本的道路的顺畅,一方面离不开千亿市值的科大讯飞作为标的,另外或许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工智能芯片。

由于对于芯片的性能和算力要求更高,传统的芯片已经难以继续满足人工智能产业对于芯片的需求。如何构建出高效的人工智能芯片,将芯片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以及各大AI企业探索的对象,英伟达便是抓住这一机会成功脱颖而出,已经成为了超过3万亿人民币的科技巨头。

2023年2月9日,主要从事智能芯片研发的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注册资本由20亿元人民币增至80亿元人民币,其背后的集团公司更是完成了15轮超22亿美元投资。当前的芯片风口不是英伟达等巨头的专属,创业公司也是可以分一杯羹的。无独有偶,作为人工智能语音独角兽企业,云知声在智能芯片市场也有自身的布局。

云知声通过将硬件、软件、服务,麦克风阵列、信号降噪、语音识别和理解等所有技术紧密耦合在一起,实现AI集中化。并且面对不同场景,也提供了不同的芯片设计方案。例如,面对空调、洗衣机等高噪音产品领域,“蜂鸟”系列芯片配备双麦克风阵列,可实现5米远场识别,综合唤醒率达98%。不过,相比较英伟达芯片用于人工智能研发使用,云知声的芯片更贴近应用,这样的应用难以体现产品的优势,从而形成影响力。

△适用产品

更为关键的是,在过去这些年,人工智能软件的能力和想象力已经不再需要验证,但是商业化着实拉胯。云智能通过芯片的方式实现软硬一体,可以让不同业务线可以有效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商业化探索。

不过,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也有其难处,特别是在技术和资金方面。2017年到2020年6月,云知声的研发投入分别为9999.8万元、1.53亿元、2.58亿元和9241.9万元,持续亏损的云知声,尽管在2021年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但又能够维持多久呢?而上市似乎可以解决资金问题。

2020年11月3日,云知声曾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科创板上市,拟募资9.1亿元,并被业界看好为“AI语音上市第一股”。不过云知声的上市道路并非一帆风顺,12月1日上交所发出首轮审核问询函,而后云知声在2021年2月18日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的申请。

在高研发投入和低商业化产出的时代,国内众多人工智能企业过得都不算好,2022年裁员消息也屡见不鲜。这一年的云知声,也并未获得新一轮融资。

最近,需要股市输血的云知声频繁刷榜包括智能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智能医疗等众多领域,至暗时刻云知声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做营销,又是否为了重新启动IPO,通过股市输血做铺垫呢?在ChatGPT风口下,智能语音市场又能否出现新的变数呢?

本文系原创作品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深潜atom

    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商业报道、人物...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