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关于“2018年腾讯WE大会”的探索性思考!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 2018-11-06 09:41 发文

导读:11月4日,2018腾讯WE大会烧脑巨献,七位来自全球的顶尖科学家,在会上揭晓了天文、物理、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重大科学进展。(本文信息量极其巨大,尤其烧脑,请各位看官随时做好防护准备,以防脑细胞不够用~)



   


01


   

烧脑知识点


今年大会最重要的8个“知识点”是(敲黑板):


01 虫洞 


“虫洞”是一种在理论上可以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隧道,它的名字来自于苹果的虫洞。想像一下,我们是一只蚂蚁,苹果的表面便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如果想从苹果的顶部到达底部,从虫洞穿越显然要比从苹果表面走近得多——宇宙中的“虫洞”也正是这样一条捷径,可以从A点到达原本遥不可及的B点(下图)。


如果虫洞里有足够多的“奇异物质”(exotic matter),说不定就能让它保持连通和打开的状态,允许一些物质通过。


02 时间旅行 


上面提到的这种虫洞,理论上不仅可以用来穿越星际,还能进行时间旅行!索恩大神说,用广义相对论的经典方法制造出的这种虫洞,不管从哪个参照系来看,时间都被它强烈地扭曲了。


索恩大神的好基友,霍金大神明确地表示反对:在量子引力定律下,虫洞在成为时间机器的 10-55 秒前就会因为真空涨落束而爆炸。跟霍金大神的争论已经过了20多年,如今霍金已经去了他想要去的宇宙,对于宇宙的探索看来要全权交给索恩大神了!


03 额外维度 


上下、左右、前后,是我们熟悉的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妥妥的可以描述我们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不过,数学家Theodor Kaluza在1919年灵光一现,为广义相对论的四维时空添加了第五个维度。这个“额外维度”看不见也摸不着,它是什么,又在哪里?物理学家Oskar Klein贡献了一个奇妙的想法——额外维度会卷曲成小圆圈(术语叫“紧致化”,如下图),可它实在是太小了(比原子还要小许多个数量级),导致我们没法直接观察它。



后来,脑洞大开的弦论又认为至少应该有六个额外维度。其中, Lisa Randall和Raman Sundrum在1999年提出的“膜(brane)”理论特别引人瞩目(下图)。


他们认为,我们身处的宇宙可能嵌在一个更大的五维空间中——一个超级宇宙。这个超级宇宙中有无数个宇宙,而每个宇宙都是独立的四维泡泡。


04 暗物质 


你相信吗,人类科技发展到现在,已经探晓的物质在宇宙中只有可怜的5%,剩下的95%依然处于未知的黑暗中。其中,“暗物质”占了近27%,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发射电磁波,跟普通物质几乎没有任何相互作用,可以“嗖”地一下从地球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此刻!现在!数十亿的暗物质粒子正在穿过你的身体,但你却毫无感觉。像幽灵吗?很多科学家认为,尽管还无法完全证明暗物质的存在,但如果没有它,整个银河系和太阳系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Lisa Randall甚至认为,暗物质跟恐龙灭绝也有关系。


暗物质占比变化(图源:NASA)


05 端粒 


端粒像“帽子”一样,在染色体的两头(下图),可以保持染色体的完整,还能控制细胞分裂的周期。随着细胞不断分裂,端粒的长度也越变越短,当它短到不能再短的时候,吧唧一声细胞就死翘翘了。也就是说人体的衰老与端粒离不开关系!


图源:维基百科


除了衰老,端粒还跟基因突变、肿瘤形成有关系。不过,人类细胞有46条染色体,92个端粒,研究起来好麻烦啊——中科院的覃重军教授大手一挥,说:“那就从人造单染色体的酿酒酵母开始吧!”他们在世界上首次把天然酿酒酵母的16条染色体融合成1条,端粒也从32个减到2个。


06 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


在人类大脑这个“三磅小宇宙”里,有上百亿个神经细胞通过1015个突触连接互相交流,研究它们的运作恐怕是史上信息量最大的工程(不服来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脑科学在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介于它们之间的“介观”尺度上,我们知道的并不多——而那里可能正隐藏着大脑的奥秘。


从左到右:宏观、介观和微观尺度上的大脑


中科院神经所所长蒲慕明领导的“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计划,正是对大脑介观尺度的全面研究。它将研究纳米、微米级别的神经元细胞的类型和活动,既能反映出全脑情况,又能反映出神经元精细结构甚至神经联接的情况,打个比方就是,既能让我们看到大脑森林,又能看到树木甚至树叶。只有了解了大脑结构,我们才能进一步理解大脑功能,这可是揭示大脑工作原理的关键!


07 空间望远镜


因为地球大气层会对许多波段的天文观测产生干扰,所以我们就干脆把望远镜送上了太空。1990年发射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果然比地基望远镜厉害:它的影像不受大气湍流扰动,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人类终于拥有了一个清晰锐利的“太空之眼”。


哈勃望远镜(图源:NASA)


哈勃帮助我们看到了3000多颗系外行星,绘制了宇宙中暗物质的3D分布图,验证了宇宙膨胀的理论,还为揭开黑洞的奥秘带来了新的启示。原本计划工作15年的它,现已超龄服役28年。上个月“老人家”出了点毛病,但前几天已经修好,感觉还能再战几年,等待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接班。


08 AI+医疗


阿尔茨海默症,这病的病理是什么?又该如何医治?,几代科学家努力了100多年还是没搞懂。不过,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或许会出现一些转机。今年6月,Joel Dudley团队凭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挖掘出阿尔茨海默病与两种常见的病毒感染的联系,说不定能为屡战屡败的药物开发带来新希望。此前,他们还建立了 DeepPatient 深度学习网络,基于大数据实现了肝癌预测、精神分裂症诊断等等。



   


02


   

大会现场


超240度的三面环形大屏幕带来最震撼的沉浸式体验。 



开场视频节选


   

03

   

全球顶尖科学家同台  畅谈前沿科学突破



开场嘉宾基普·索恩,被誉为当代天体物理学领导者之一,因对引力波探测做出的贡献获得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演讲中表示,“往前追溯,我们可以看到电磁波给我们带来多少变化,往后400年,我们将电磁波观测和引力波观测结合起来,我们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


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理论物理学权威丽莎·兰道尔,分享了在暗物质和额外维度领域的最新发现。她说:“在高维度空间当中存在类似膜的物体,它对于物理学的重要意义有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可以生活在一个膜世界当中,在高维度的世界当中,我们所知道所有的事情,其实都被聚集在了一张膜上。”



理论物理学权威丽莎·兰道尔


作为哈勃望远镜、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等项目的参与者,马克·麦考林一生致力于观测宇宙,他正致力于推动“世界最强太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望远镜的升空。他表示,“詹姆斯·韦伯望远镜会帮助我们去了解宇宙,包括恒星的起源,银河系的许多神秘之处。”


欧洲航天局(ESA)科学与探索高级顾问马克·麦考林


如果研究宇宙诞生的秘密是探索过去,那么在人工合成生命领域的世界性突破,则打开了通往更遥远未来的大门。来自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覃重军,介绍了全球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案例。这一重大突破不仅领先国际同行,更有望成为寻找衰老和癌症治疗方法的利器。他鼓励人们大胆探索,“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靠想象打开未来的一扇扇大门,第二天冷静下来选择其中正确的一扇。”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覃重军


数字医疗专家乔尔·杜德利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杜德利团队于今年6月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新可能成因,他期待通过数据的积累,未来做出突破。他说:“我的梦想就是所有的诊所、病人都能够连结在一起,我们可以进行信息的分享。”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研究所所长乔尔·杜德利


人工智能解决多领域难题  腾讯打造“救命的AI”


人工智能,是本次大会探索的前沿科学重点之一。中国脑计划领军人物、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全力推动AI与脑科学的融合发展。他说:“未来人工智能要进一步发展的话,就需从脑科学得到启发,包括机器学习的过程,怎么从脑启发的这个概念来设计新的计算模式,新的类似人脑的神经元结构的器件、芯片,甚至是机器人。”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


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也介绍了腾讯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进展——打造“救命的AI”。他说:“我们在很多领域开发人工智能,但是我们的激情在于,能够用人工智能推进医疗的发展。我们非常关心人的健康,我们有很大的激情希望能够优化大家的生活方式。”


发布于2017年8月的“腾讯觅影”是腾讯首款AI医学影像产品,目前已构筑起两项核心能力:利用AI医学影像分析,实现食管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乳腺癌等疾病的早筛;以及利用AI辅诊引擎,对700多种疾病风险进行预测诊断。2017年11月,科技部宣布,依托腾讯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截至2018年7月,腾讯觅影已累计辅助医生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超百万患者,提示高风险病变15万例。


2018年11月,腾讯宣布其AI+医疗领域研究已从影像筛查进入病理分析阶段。融入AI及AR技能的智能显微镜,可根据医生的语音指令,自动识别、检测、定量计算和生成报告,并将检测结果实时显示到目镜中,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度。病理AI技术的突破,代表着腾讯全栈式AI+医疗解决方案取得重要进展。


目前,“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成为我国居民死亡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腾讯与天坛医院展开合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能早期快速判别脑出血病因的辅诊算法与系统,有效降低医生的漏诊和误诊率,帮助医生拯救生命,与此同时,这套系统未来将在基层医院使用,让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改变,推动普惠医疗的发展。


结合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腾讯还推出了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智能评估系统。在中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近300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该现象已从医学问题演变为更严重的社会问题。腾讯医疗AI实验室推出的帕金森病运动功能智能评估系统,在患者不穿戴任何传感器的情况下,仅通过普通智能手机摄像头拍摄,就能完成帕金森病的运动功能日常评估,全程只需3分钟,诊断速度相比传统评估方式提升10倍。


网大为还展望了AI在星球管理方面的应用前景。以人类面临的粮食挑战为例,全球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领域,可以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准管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农药和化肥消耗。目前,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WUR)发起的一项国际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中,由腾讯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组建的团队iGrow已进入决赛,目前该团队的种植效率已超过传统农业专家,正在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最传统的行业带来改变。


腾讯AI在全球农业种植大赛中超越人类水平


从太空探索到人工智能,腾讯近年来尤其重视基础科学与前沿科技的发展,不仅在各个科研领域加大投入,还与国际顶尖科学出版集团自然科研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科学探索和科学普及。始于2013年的腾讯WE大会,六年间共邀请超过50位世界顶尖科学研究者登台,希望连接最具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最有前瞻性的技术思想,探索人类改变未来的可能性,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科技盛会之一。


“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亮相 鼎力支持青年科学家


由腾讯携手自然科研(Nature Research)创立的“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也在今年WE大会上正式亮相。与国内外众多科学大奖相比,该奖项具有三大特色:关注青年,激励新生代科学家做出突破;关注前沿,尤其是充满未知与挑战性的学科;关注未来,鼓励以科技进步造福社会,解决全球性难题。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在大会上发布了这一奖项。他说:“我们不要忘记,不仅仅要谈技术、学术研究,同时我们也要改变社会状况,让上百万甚至上亿人能够过得更好。”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介绍与腾讯合作的“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


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旨在表彰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青年科研人员。“在世界科学历史上,许多开创性工作都是由科学家在青年时期完成的。”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曾说,“我们也希望,借此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让科学成为一种新风尚。”


该奖项每年关注一个不同的科学领域。2019年,该奖将重点关注“脑科学”,特别是颠覆性地改变人们对大脑的认识、并将此转化为现实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包括大脑与行为的关系、技术突破、预防和治疗大脑疾病的新颖技术等。大奖开放申请时间持续到2019年2月9日,获奖者名单将在明年11月公布。


2018腾讯联合Nature发布“青年科学家大奖”首届命题




脑科学被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自然科研全球影响力大奖在设立第一年聚焦脑科学,也正因为大脑功能与人类健康福祉息息相关,并将对社会网络和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也与腾讯一直以来,希望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使命一脉相承。

   

04

   

未来探索性思考


01 人造生命


覃重军主任团队成功造出了单核细胞“酵母菌”,酵母菌也由此从17条染色体转变为了单条染色体,而其性状却并未发生改变,虽说单核生物比真核生物要复杂许多,目前我们已经突破了第一步,人造单核生命已经成功,现在距离人造真核生命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人工改造基因对,创造新生命,或者像电影《侏罗纪公园》里一样,结合现代生物特性与恐龙基因进行重组,新世纪恐龙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02 黑洞穿越


引力波的探测,可以说是在当时震惊了整个物理界,因为引力波可以让时间,空间发生扭曲,从而进行撕裂,最终形成黑洞,就算是光也无法进行逃离,虽然现在还没人知道黑洞里边究竟是什么,万一在黑洞的另一边是另一个世界也说不定,或许说是平行宇宙,那么利用黑洞进行时间旅行,跃迁穿越,甚至时跨维度穿越,这些在未来或将终究成为现实~

当然这些未来的科幻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更高级化~


03 思维交流


     现在的人工智能都是在模仿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那么人类对于大脑究竟了解了多少呢?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是在前不久俄罗斯在脑机接口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三人一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交流玩游戏,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头戴式头盔,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思维交流,减少语言上的时间浪费。

那么问题来了,人与人之间思维交流的脑电波可以被提取传递,那么人的意识是否会被复制成为副本上传到服务器,并被应用到另一幅“躯体”之上呢?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最难理解的就是语义,人类的语言它很难进行理解,如果结合“脑机接口”,那么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能否实现“自我进化”呢?

“智脑”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发展必将是“脑”革命,柔宇科技掰弯了下一个十年,“脑机接口”或将成为引领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的十年。

对于未来的探索,你是否有自己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

如果想了解更多大会内容,请戳下方视频进行观看!


WE大会全程视频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

    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基础技术、人...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