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AI前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满足你对AI的任何构想!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 2018-07-24 14:10 发文

周末福利:公众号回复:F12免费获取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 年筹建,1990 年正式对外开放运行。分别在1994年和2004年的庆祝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十周年/二十周年表彰大会上,两次获集体“金牛奖”。近5 年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一等奖1 项;北京市一等奖1 项;其他部委级一等奖1 项。实验室创始人之一张钹院士获得2015年度CCF 终生成就奖;师资队伍中包括长江学者2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 人,国家基金委优青项目获得者3 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 人、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汉王青年创新奖3项,一人入选2013 年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杂志评选的“AI’s 10 to Watch”

       实验室师生在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诸多论文,其中还获得SIGIR、ACL、COLING、SDM 等国际重要会议的优秀论文或优秀学生论文;在TREC、TRECVID、TAC、BIOCREATIVE、NTCIR、NIPS、KITTI、Data science bowl、ViZDoom competition等相关领域著名国际标准评测中取得多项第一


00

人智所

亮点


研究方向

    1、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机器学习理论、方法与应用,形式化方法,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量子软件理论等;

    2、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包括海量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自然语言处理基础,机器翻译,自动问答,信息检索,个性化推荐,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健康医疗大数据、医学信息处理等;

    3、智能控制与机器人,包括智能建模与控制理论在空间机器人动力学、规划与控制中的应用,移动机器人与智能车、类人机器人、无人飞机、空间机器人等系统中的应用理论与技术,机器人的主动感知与灵巧操作等;

    4、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神经和认知科学与智能信息处理的交叉研究,类脑计算与认知,以及与社会科学、心理学的交叉研究等。


联合研究机构

实验室长期与国内外高校及企业开展合作,建立过若干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包括:

o 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下一代搜索联合研究中心

o 清华大学-悉尼科技大学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

o 清华大学-搜狗天工研究院


代表性研究成果

1

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

       深入研究贝叶斯机器学习理论与高效算法,提出正则化贝叶斯理论,为经典贝叶斯推理提供了额外自由度;将长期分离的最大间隔学习与贝叶斯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提出若干强判别性隐含结构学习和众包学习的模型和高效算法;研发开源的“珠算”概率编程库。连续多年在JMLR, PAMI, ICML, NIPS, AAAI, IJCAI, KDD,VLDB等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英伟达先锋研究奖,入选IEEE国际期刊评选的AI's 10 to Watch、MIT TR35中国区先锋者;珠算编程库受到广泛关注和使用。

图1.1: 用户输入查询文本:“On 31 January, the effort to retake the city began anew. The attack was launched at 08:30 … and was met by inaccurate Iraqi fire …”,返回结果如图所示


       通过多模态信息融合实现“交叉模态”信息检索,如:使用文本作为查询,返回相关场景的图像(如本图);反之,也可使用图像作为查询,返回文本信息。

图1.2: 社交媒体数据中多个话题之间的关联结构可视化 (例:微软、谷歌、雅虎3公司相关话题图)


2

网络环境下智能信息处理

       提出基于表示学习的语言理解、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生成以及基于互联网海量文本的机器翻译等一系列方法,所研制的THUNLP开源工具包在GitHub获得超过5000星标收藏;与搜狗合作推出的机器翻译系统覆盖全球1000万用户、日均翻译请求1.3亿次;“九歌”计算机古诗创作系统形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相应的CCTV 1《机智过人》专题节目视频观看次数超过1000万;大数据环境下人机对话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了开放域的闲聊对话系统及面向特定领域的人机对话系统,在机器人情绪、人物设定、常识理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构建了综合闲聊、任务导向、知识问答等的AI人机对话平台;用户群体智能支撑的网络信息处理研究,在搜索和个性化推荐等互联网应用核心领域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搜狗、腾讯、知乎等商业互联网公司应用项目成果,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6.68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发明一等奖一项,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发明一等奖一项,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汉王青年创新奖3项;在TREC、TRECVID、TAC、BIOCREATIVE、NTCIR、NIPS、KITTI、Data science bowl、ViZDoom competition等相关领域著名国际标准评测中取得多项第一

图2.1:人工智能对话交互平台


图2.2:自然语言处理

基于互联网海量文本的统计机器翻译与关键词应用

图2.3:搜索引擎点击模型构建


3

智能机器人研究及应用

       突破了基于微视觉的触觉感知关键技术,并研制了多模态感知灵巧操作装置和交互装置,建立了精细操作与遥操作方法已应用于空间在轨飞行实验和航天相关型号工程;研究了无人直升机、垂直/短距起降飞行器、战斗机的动力学建模和飞行控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与模型方法;研发了全线控无人驾驶试验样车,突破了基于AI的自主环境感知、信息融合、自主决策、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相关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一等奖、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发明一等奖、北京市、教育部和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项等。

图3.1: 直升机平台与控制系统、无人驾驶自主车实验平台


图3.2:协调精细操作的机械手


4

与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1)结合fMRI实验、理论计算模型和机器学习的分析手段,揭示了大脑处理感觉信息和高级决策信息的工作机理。(2)利用认知科学的发现改进了人工智能系统的性能,包括处理视觉信息的深度学习模型和搜索引擎的点击模型。(3)建立了面向机器人精细操作的视、听、触觉多模态融合感知与跨模态迁移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机器人灵巧操作控制的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理论与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Neural Comput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等重要期刊和CVPR, NIPS, IJCAI, SIGIR, AAAI, CIKM,WSDM, ICRA, IROS等重要会议上。

图4.1:用深度学习方法理解视觉信息


图4.2:融合认知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智能系统


图4.3: 脑控机器人


获奖成果

项目

奖项

完成人

某项目(涉密)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朱纪洪

神经模糊智能控制的理论及其应用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孙富春

群体智能支撑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刘奕群、张敏、马少平等

基于移动互联网O2O模式的物流多目标优化调度技术及应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发明奖一等奖

徐华等

多时标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孙富春、孙增圻、刘华平、李洪波等


01

师资

力量

     人智所有24名在职教师,其中教授1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副教授12,助理教授2人。


02

导师

介绍

(按拼音排序)

正高职称:

1

陈挺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国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终身正教授,现任清华数据科学院,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健康医疗大数据、机器学习、算法设计。曾获得美国斯隆研究奖(Sloan Fellow)。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Systems,Genome 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Genome Biology,Nucleic Acid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2

邓俊辉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及计算几何。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课题,多项成果成功应用于医学、物探、气候、气象与地球科学等实际领域。主讲研究生基础理论课《计算几何》、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编著的多册教材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国家级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首届“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面向全球讲授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数据结构”和“计算几何”,学员来自15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超过30万人。2012年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教学顾问组”专家,2018年受聘担任“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专家。

3

邓志东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的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科学、无人驾驶汽车、先进机器人等。曾从事的研究领域:虚拟现实(1998-2001)、无线传感器网络(2001-2009)、计算生物学(2002-2010)。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主任委员,新兴产业百人会专家等。曾任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助理(1998-2001)。

4

姜涛

清华大学信息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千人讲座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江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ACM Fellow,AAAS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组合算法及机器学习在生物信息学及医疗影像中的应用。在多个计算机科学理论及生物信息学顶会和杂志共发表了260多篇文章,获得过4个最佳论文奖一个最佳海报奖。到目前为止共培养了19名博士毕业生。

5

马少平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现任清华大学“天工”智能计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6

孙富春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兼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器人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指导专家组成员,多个国际刊物的主编和副主编; 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自动化学会认知计算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7

孙茂松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系主任、党委书记,现任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下一代搜索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组成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孙茂松教授在计算语言学领域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包括1998年在ACL发表大陆首篇论文,2010年在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发表大陆首篇论文。此外,主持完成大陆学者牵头的首个语言内容处理领域的国际标准ISO 24614-1。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8

应明生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量子计算,量子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的语义学, 人工智能中的逻辑。研究成果“非经典计算的形式化模型与逻辑基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面向复杂特征的形式化方法及其逻辑基础”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9

张钹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理论、神经网络理论、遗传算法、多媒体信息检索等。研究成果促进了传统信息处理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即以数学为基础的方法与以认知为基础的方法的结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分别获得 ICL 欧洲人工智能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以及 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 年德国汉堡大学授予他自然科学名誉博士。张钹教授是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人之一,该实验室在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三次均被评为信息领域的优秀实验室。1987-1994年他担任第一、二、三届“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对中国智能机器人高技术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终生成就奖

10

朱纪洪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基础加强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科技委国防学部委员及空天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自动化学报以及兵工学报等期刊编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任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其中“十五”、“十二五”期间任专家组副组长,是空军首批特聘专家。主要从事无人机、飞行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均排名第1),发明专利授权60项、软件著作权授权11项,个人二等功一次,曾获国家863计划项目研究先进个人、清华大学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11

朱小燕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模式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问答系统等。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在国际主流期刊(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 IEEE Trans. on SMC, 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Bioinformatics等)和顶级国际会议(IJCAI, SIGKDD, AAAI, ACL, EMNLP, COLING等)发表论文100多篇。


副高职称:

1

胡晓林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自动化与辅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然后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留校任教至今。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人工神经网络和计算神经科学,主要兴趣包括开发受脑启发的计算模型和揭示大脑处理视听觉信息的机制。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PLoS ONE, Neural Comput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等国际期刊和CVPR, NIPS, AAAI等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他是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的编委。2018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建了灵动音公司,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音乐。

2

黄民烈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如自动问答、人机对话系统、情感与情绪智能等。超过60篇CCF A/B类论文发表在ACL、IJCAI、AAAI、EMNLP、KDD、ICDM、ACM TOIS、Bioinformatics、JAMIA等国际顶级和主流会议及期刊上。曾担任多个国际顶级会议的领域主席或高级程序委员,如AAAI 2019、IJCAI 2018、IJCAI 2017、ACL 2016、EMNLP 2014/2011,IJCNLP 2017等,担任ACM TOIS、TKDE、TPAMI、CL等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作为负责人或学术骨干,负责或参与多项国家973、863子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如谷歌、微软、三星、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搜狗、美团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获得专利授权近10项,其中2项专利技术授权给企业应用。


3

李建民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及相关应用、视觉信息处理。

4

刘华平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机器人感知、学习与控制,多模态信息融合。IEEE Senior Member,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业组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委员会委员。

5

刘洋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国际刊物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和国际会议ACL、EMNLP、IJCAI和AAAI上发表50余篇论文,获ACL 2017杰出论文ACL 2006优秀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论文奖。承担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201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200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2014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汉王青年创新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担任或曾担任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亚太分部执委会委员、SIGHAN Information Officer、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兼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编委、ACM TALLIP Associate Editor、ACL 2015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席、ACL 2014讲习班共同主席、ACL 2017/2018与EMNLP 2016/2018程序委员会机器翻译领域共同主席。

6

刘奕群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党委书记,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信息检索与互联网搜索技术。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FnTIR联合主编,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SIGIR2018程序委员会主席、NTCIR-13程序委员会主席等重要学术职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0年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汉王青年创新一等奖。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7

刘知远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表示学习、知识图谱和社会计算。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已在AAAI、IJCAI、ACL等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Google Scholar统计引用超过2000次。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创新奖,入选CCF-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担任中文信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执委、副主任,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委员、秘书,SCI期刊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青年编委。担任ACL、IJCAI、AAAI、NAACL、EMNLP、WWW、WSDM等著名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以及TKDE、TOIS、JCST等著名学术期刊审稿人。

8

宋亦旭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机器人导航,曾经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军方型号课题、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以及支撑计划课题多项,并参与多项国家重要研发计划,发表论文60余篇,专利20余项。目前主要从事医疗机器人导航、移动机器人多模态环境感知等方面研究。

9

孙晓民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10

徐华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书记。主要从事进化计算、智能优化控制、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在国际重要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973计划子课题2项,获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得领域权威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1项,ACM权威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提名4次,获得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

11

张敏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网络与媒体技术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个性化推荐、信息检索、用户画像与建模、用户行为分析。在重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包括JIR、IJCAI、SIGIR、WWW、CIKM、WSDM等,H-index引用指数27。授权专利12项。带队参加相关领域著名国际标准评测TREC、NTCIR等,多年多次取得多项任务第一名。担任重要国际期刊TOIS编委,国际会议WSDM 2017和AIRS2016程序委员会主席,SIGIR 2018 短文主席等,获得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励三项。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12

朱军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卡内基梅隆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度学习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机器学习、贝叶斯统计、高效算法及相关应用,在国际重要期刊与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担任IEEE PAMI的副主编和编委,担任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编委,担任ICML 2014地区联合主席, ICML (2014-2018)、NIPS (2013, 2015, 2018)、IJCAI(2015-2018)、AAAI(2016, 2017)等领域主席。获CCF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CCF青年科学家奖、国家优青基金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AI’s 10 to Watch以及MIT TR35中国区先锋者


中级职称:

1

方斌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理教授

2

苏航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助理教授


03

实验室

介绍

(按拼音排序)


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交互式人工智能课题组(Conversational AI, CoAI)主要从事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深度学习、强化学习、问答系统、对话系统、情感理解、逻辑推理、语言生成等。交互式人工智能(Conversational AI, CoAI),是指通过对话、交互体现出来的智能行为,通常智能系统通过与用户或环境进行交互,并在交互中实现学习与建模。人机交互是人工智能最具挑战性、最综合性的技术,涵盖了语义理解、知识表示、语言生成、逻辑与推理等各个方面。课题组与国内外工业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包括谷歌、微软、IBM、惠普、富士通、东芝、三星、腾讯、阿里、搜狗、科大讯飞等。课题组在人工智能(IJCAI、AAAI)、自然语言处理(ACL)的顶级会议或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并多次获得国际会议如ACL、COLING等最佳论文

类脑计算与认知实验室

       类脑计算与认知实验室瞄准人工智能这一领域,聚焦解决类脑计算、工程大数据、智能机器人感知、学习与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承担973课题、863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军委科技委前沿创新计划项目等项目30余项。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4年)、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发表知名国际期刊与会议论文100余篇,包括PAMI、TNNLS、TFS、TAC、TIE等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领域的顶级期刊,以及IJCAI, AAAI和CVPR等顶级会议。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已授权10余项。当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仪器项目支持下,开展类脑计算与认知系统、认知传感手核心器件的研制,以及视触多模态信息的融合与理解的理论与方法。并致力于解决服务机器人协调人机交互与军用机器人主动战场感知技术。团队与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电十四所、海鑫高科,以及Intel、三菱重工、三星、西门子、欧姆龙等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并依托河北清华研究院实现机器人产业化。

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计算实验室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与生命健康计算实验室致力于生物医学大数据、健康医疗信息的研究。面向疾病和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精准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需求;(1)利用计算机算法设计、统计学习方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体DNA、RNA、基因通路、细胞、组织、器官的机制、功能、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关系,解析人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2)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临床医学大数据,建立人工智能医学诊断系统、疾病风险评估系统等。

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实验室

       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实验室在创新性理论方法研究中,瞄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递归状态池神经网络、计算神经科学、深度强化学习、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等,取得多方面创新性理论成果。论文先后发表在IJCAI,ECCV,ECAI,IV,ITSC,IROS等顶级国际会议,以及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IEEE Tran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等顶级国际期刊上。同时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与原型系统研发中,聚焦无人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虚拟现实等,取得了多方面应用型成果,在国内相关学术领域与产业界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自2009年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的资助下,在9年多的时间内,先后研发了多款无人驾驶汽车,即THU- IV1原理性实验样车、THU-IV2技术验证样车和THU-IV3全线控试验样车,其中THU-IV3已完成超过6000km的真实道路测试。最新研制的新一代试验样车THU-IV4,正进行产业化落地工作。

图文智能信息处理与先进控制软件技术实验室

       图文智能信息处理与先进控制软件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中文智能信息处理,基于进化的多机器人系统优化控制等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组分别从应用基础研究和工业界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研究基亍互联网中文文本与工业数据信息的智能信息处理,基亍进化的多机器人系统优化调度与协作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组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同时与宝洁(中国)研发中心、ABB(中国)研发中心、西门子(中国)研究院、安捷伦(中国)实验室及华夏银行等企业开展多项合作研究;研究成果为国际500强提供重要的核心技术支持。研究成果除发表学术论文以外,部分成果已经应用在国际500强企业核心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研究组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构建了深度学习实验平台、中文智能问答系统产品、中文文本情感与情绪分析系统平台等。

信息检索实验室

       信息检索实验室主要研究智能信息检索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海量信息检索与分析。从用户需求理解,信息资源挖掘,以及结果排序三个方面,研究如何消除用户需求与信息资源之间存在的不匹配问题,从而实现为用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课题组长期承担国家纵向课题,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重大项目等。承担和出色地完成了多项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科研项目,如863 项目“以公众汉语服务为主的搜索引擎研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用户搜索意图理解表示与匹配”等。在搜索引擎用户行为建模、互联网数据质量评估、网络信息推荐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2015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论文发表在 ACM SIGIR、WWW、IJCAI、AAAI等顶级国际会议,以及ACM TWeb等顶级期刊上,2015年获得 ACM SIGIR 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课题组教师先后担任信息检索领域高水平国际会议 SIGIR, WSDM, NTCIR 等的程序委员会主席职务。信息检索实验室是“清华—搜狗”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与清华大学“天工”智能计算研究院的主要牵头参与单位,与产业界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具有国际前沿同步的数据与运算环境。

智能媒体实验室

       智能媒体实验室致力于借鉴人类认知机理,提高机器学习水平,使得计算机具有与人一样的环境感知能力。课题组长期以来在机器学习、认知计算、计算机视觉、视觉信息检索、数据挖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正在进行关于贝叶斯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的国际前沿研究。课题组与国内外工业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包括微软、惠普、思科、腾讯、华为、同方、紫光等。课题组在人工智能(IJCAI, AAAI, PAMI)、机器学习(ICML, NIPS, JMLR)、计算机视觉(ICCV, CVPR)、多媒体(Multimeidia, WWW, KDD,TIP)等顶级会议或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

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计算实验室

       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计算实验室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在黄昌宁教授的带领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最早、深具影响力的科研单位,同时也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全国一级学会)计算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现任学科带头人孙茂松教授任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同时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本课题组现正瞄准以中文为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若干前沿课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领域的涵盖面正逐步从计算语言学的核心问题扩展到社会计算和人文计算。课题组长期承担一系列国家纵向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目前承担和完成的重要课题包括863计划“大规模中文语义信息处理技术与系统”、973计划“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社交媒体的汉语模因传播机理量化研究”等。同时,本课题组与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东芝、波音、搜狗等公司和科研机构均有着密切学术合作。论文发表在ACL、EMNLP、IJCAI、AAAI、CL等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和期刊上,是国内本领域发表顶级论文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团队之一


周末福利:公众号回复:F12免费获取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

    人工智能产业链核心:基础技术、人...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