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微博的“公共资源”,谁该占用?

吴怼怼 2022-04-03 10:56 发文

因为疫情卷土重来,大部分人最近刷微博的频率应该有变高。

求助信息,最新疫情通报,各地通行政策,各种各样的消息像雪片似的在屏幕飘过。

4月1日深夜,几张关于上海疫情的图片在微博上传播开来。图片配文显示,有多名幼童被单独隔离在上海金山公卫,且大多是 3岁以下幼童。

这条微博一经发出,便激起大量转发,六小时不到,「上海婴幼儿隔离点」便登录微博热搜,十二小时后,便引起了诸多关注,上海妇联介入其中,民政部门也强调针对「疫情导致的儿童无人照料情形需快速开展处置和帮扶。」

4月2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方面答复上海辟谣平台:网络流传的照片、视频是我院儿科病房在内部腾挪过程中的一些场景,并非“金山婴幼儿隔离点”。

而回顾事件发酵始末,这几张图片并非仅在微博传播,同一时间,抖音、小红书、微信群内,均不同程度流传着这些图片,但最终,仅在微博上激起了更大范围的讨论并迅速有了反馈。

而这,也让我再次开启了对微博的思考。

长久以来,当我们在谈论微博时,娱乐化、碎片化,乃至营销号聚集的标签似乎无法回避。

但事实上,从武汉、西安到上海这三轮疫情流转下来,大众关于微博的定位看似历经多番洗礼与变化,实际一到大型事件发生、公共议题发酵时,仍然会第一时间回归到公共舆论场域的角色。

比如,在这次上海疫情中,微博上涌现出了诸多求助帖和发声贴,满溢各种人间疾苦和时代小我。其中,一名来自上海的前线抗疫人员,无暇顾及家中需要血透的重病老人,便在微博发起求助,她一边阐明情况,一边抱歉占用了公共资源。

评论中,有用户这样开解她:

公共资源不给公众用,给谁用!大胆发声,无需畏惧!

请不要说抱歉占用公共资源,你是公众的一份子,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

曾几何时,明星争相为自己「占用社会公共资源」表示抱歉,甚至一度把「占用公共资源」变成了陈腐话术——当然,明星未必是真抱歉,但微博在大众眼中,却变成了实打实的「公共资源」。

而在这个角色夹角下,微博虽然在发展中呈现娱乐化趋势,却仍然体现着微言大义。

相比之下,被誉为互联网风口的那些个短视频平台,估值和市值是挺高,但对个体命运、社会进步,对开启公共思维,好像用处不大。

01

抗疫小蓝签

2019年12月底,央视新闻发布了一条150字的微博,通告武汉出现了不明原因肺炎。

三年后,疫情仍在持续,而武汉经历过的抗疫岁月,也在西安、深圳、吉林和上海等城市重复上演。

而伴随着病毒的每一次卷土重来,微博都会在短时间里或被动或主动承接大量的社会需求。

最初武汉疫情发酵,城市停摆之余,物资急缺。于是,信息传播快捷的微博成了疫情发生时,诸多个体声音的放大器。

彼时,微博上少量多次的碎片化信息,在诸多用户的分享与传播下,编织成一张及时的信息关系网。这其中,个人用户作为消息来源,而见证者与垂类大V则在速度和深度上相互结合,共同充当桥梁作用。

三年后,在上海,在吉林,也是如此,甚至这套传播机制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趋势。

上海与吉林疫情发酵以来,微博一时间涌现出诸多求助帖,而大多数普通用户,在转发求助内容时,难免面临一些信息差,或是求助地址不对,或是事件全貌偏差。当这些信息反复出现,却又没有第一时间被关注和上报时,后续就难以处理。

于是,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的微博,又重启了此前疫情及河南暴雨期间的多方联动求助反馈机制:一方面,开通抗疫求助超话,规范求助信息填写。另一方面,上线小蓝签功能,标记得到响应与帮助的求助帖。

从3月29号机制启动以来,诸多求助帖都汇聚在这个tag里,而点进其中,会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人已然聚集在一条博文下,融合在一个传播系统中。

网友@阳光下的ELeven 曾在微博求助,95岁的外公,长期卧床,只能吃特定食物,但自疫情封闭以来,食物不足亟需补充蛋白,希望附近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能提供帮助。

这条博文在抗疫求助超话发出后,经由网友的转发扩散和平台的密切关注,得到妥善解决。

如今,再去看这条博文,已经打上了小蓝签标识。

从产品角度看,小蓝签的上线,一方面可以减少求助过程中的噪音,让用户不再转发已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待解决的求助更能够被看到,让爱心与精力不在猜测中浪费,最终提高求助与解决的效率。

事实上,纵观各平台求助信息,可能没有哪个平台比微博传播更高效。

短视频固然拥有更沉浸的媒介形态,但鲜少诞生有意义的互动,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相比之下,微博内特殊的关注关系以及文字传播能力,反而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声音送出去,哪怕审核严苛,在一定时效内,微博仍能起到广场作用。

02

当一个声音搭上另一个声音

自新冠大流行以来,悬浮在日常生活中的高压和个人世界里的恐慌日益弥散,以至于微博上,溢出诸多声音。

这些声音中,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贫富的,也有关于地域的。大多数声音,是微博听见,但没法解决的,但其中不乏一些平台听见了,也解决了的。

众所周知,吉林与上海这一轮疫情几乎是同时爆发,但囿于两地人口结构不同和媒介资源差异,超级城市受到了更多转发和关注。也让更多人认为,上海疫情远比吉林来的猛烈,但事实上,吉林人民同样身处漩涡,只不过来自吉林的求助,能够传达和覆盖的范围要稍小。

在这种失衡中,个人用户能贡献和作出的改变显然有限,而对平台来说,则可以通过产品设计来达成某种平衡。

3月26日,有网友在微博指出「在上海疫情备受大众关注的同时,吉林疫情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注意」,而微博则通过后台核实对接,对抗疫求助超话进行了产品设计上的微调。

和普通的超话设计不同,这一次的抗疫求助超话在常规发帖之外,新增了地域按钮,点击进入后,超话内分上海与吉林两个板块。

本质而言,这种产品设计,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抹平注意力分配不均,但至少为来自更弱势一方的求助声音,留出了上升通道。

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微博对产品设计的创新在平衡社区内声音的同时,也为平台本身酝酿出更多可能性。

从普通用户疫情困境中的求助、发问,到大V博主结合当地环境和个体细节的积极建言,人们在微博上传递信息、分享观点,也让一个声音搭上另一个声音,进而激荡出更好的大众认知和更多的公共思考。

03

微博去滤镜

这几年以来,微博的娱乐化趋势不停被大众诟病,但实际上,娱乐本身并没有消解其作为公共舆论场域的角色。

正如微博博主「幻灭妖僧」所言,有人把微博当做和新闻联播一样神圣的地方,有人把微博当成一种资料的垂直订阅,还有人把微博当做是一个观点交锋的平台,要赋予其更多的社会使命,要引领一个时代的风向和言论。

但实际上,在大多数时候,「微博作为平台本身,也要考虑商业价值,要存活,要流量,要用户。」

于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自然是娱乐话题占据榜首,但这不妨碍微博为重大公共事件让位。事实上,近些年来,多数重大公共事件都发酵并传播于微博,用户通过微博渠道接收和传递信息,并迅速将消息扩散。

当然,这跟产品设计、社区氛围、用户使用习惯也有关。微博用户大多擅用并更喜欢用关注流,提到平台内容时,表达方式大多是「我首页怎样怎样」,而短视频平台,一般更倾向推荐和算法流。

这二者,前者日常网上冲浪,但当重大议题发酵和一些有关大众切身利益的事件发生时,就会迅速聚焦。而后者,则像客厅里的电视,虽然源源不断有内容推出,可大多为消遣时间而存在,所以一到关键舆论节点,不是失焦,就是被其他声音淹没。哪怕话题被看见,从发酵到爆发也往往在一天内就走完了。

而微博不一样。

作为大众化社交媒体的微博,始终承担着让小众不孤单,让个体有发声渠道的功能。在历次重大公共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微博用户抗住压力,相对公平公正公开地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始终作为民众情绪的发泄出口而存在。而这,无疑是短视频软件们难以替代的一项职能。

相比之下,与微博的舆论广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生活方式平台图文并茂的居家美学,短视频软件里流动的日常和轻盈的BGM。

和那些闪闪发光的滤镜比起来,微博抗疫求助超话里,一条条罗列整齐的求助博文,才是此刻的人间真实。

04

一个社交媒体平台的叙事主题

进入20世代,诸多互联网公司的叙事主题都从阐述商业化赚钱能力,演变为讲述社会服务价值,而微博则不然,从诞生之初,社会价值就贯穿在产品基因中。

把时光拨回2010年,那是微博的崛起之年。那一年,Google退出中国、王家岭矿难、南平杀童事件、玉树地震、富士康连环跳、上海火灾……无数的新闻背后,人们在微博上分享信息、PK观点,一个话筒搭上了另一个话筒,无数的声音一边激荡一边思考。

而此后数十年里,中文互联网诞生了很多内容产品,个中不乏微博like产品的存在,最右、微头条、贴吧移动端、即刻等等,但大多能打的没有几个,不是短暂爆发后就走入消亡,便是困在垂直圈子的围墙里。

但十二年过后,微博还是微博。上海疫情的社会传播、东航MU5375的公共监督、俄乌冲突的最新进展、互联网公司周期性的大裁员……一个接一个的话题与事件背后,都有微博在场。

从早期进入的媒体人、知识分子,到现在因兴趣而入驻的普通用户、专业用户,他们共同作为微博的变量,让「围观改变世界」这个口号不断照进现实。

即便在这个过程中,内容产品面临更严格的环境,但微博依旧习得平衡术。而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的是,当互联网监管日趋成熟和严格时,或许并不能存在一个比微博更强大的app。

其实,如果贯穿来看,这十多年来,微博所构建的内容生态,早已不止于观点和现实的碰撞,个人和社会的连接。从媒介层面来说,它承接了互联网早期的媒体融合与自我启蒙,而从商业角度去看,它也开启着移动时代内容分享与消费的雏形。

在这些年中,互联网内容产品一直面临着浮士德式诱惑,流量、欲望、金钱,无一不隐藏在流动的内容生态中,但对微博来说,即便身处漩涡,每到关键节点时,其叙事主题仍能拉回「微言大义」。

这似乎是微博独有的视角,在众多信息和媒介形态中,微博选择的,未必是最先锋的,也未必是最主流的,但往往是最能体现时代体温的。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吴怼怼

    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文创与消费。...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