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十年百倍不是梦:以范式变革打通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

IT创事记 2022-04-27 11:02 发文

上世纪60、70年代,曾有一个调查展示了当时的人们对今天科技进步成果的预言:人类会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普通人可自由往返于空地之间;飞行成为最普遍的交通状态,不必担心堵车之苦;癌症的困扰不复存在,基因技术甚至能改造人的智力……

站在当下重新审视这些预言,会发现尽管近几十年来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诸多设想并未兑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互联网的横空出世可能是最超预期的惊喜,而其他科学领域的进展似乎不尽如人意。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就像在一个果园里,“低垂的果实”都已摘完,剩下的全是难摘的果子,人类实际上已进入科技发展的停滞期。

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 周红博士

悲观者时常正确,但乐观者永远前行。在4月26日开幕的华为第19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博士发表《面向未来的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主题演讲,提出数字技术未来十年将超越百倍增长,并就突破理论技术瓶颈、打通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进行深入阐释,对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创新的可能路径做出积极探索。

也许,新的果园已雏形初现,树种正加速迭代,采摘方式亦鸟枪换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科学范式的新一轮变革帷幕渐起。

展望未来:超过“十年百倍”的增速预期

肇始于上世纪中叶的图灵机、信息论、控制论,奠定了现代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基石。以基础理论的构建为突破口,信息技术勾勒出完美的上升曲线,创造了数字经济成长奇迹。

相关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38.6%,到2021年底进一步提高到40%以上;从全球看,2020年数字经济占各国GDP比重的均值约40%,到2022年这一比例将升至65%。

数据的海量增长是数字化浪潮最显眼的浪花:全球移动宽带数据流量从2010年到2020年增长超过250倍,国内相关数据流量十年间的增长更逾400倍。伴随宽带通信、智能设备、云计算和AI等技术的协同发展,数字化有望继续保持指数级攀升。

值得关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对数字技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很多领域距离大规模应用仍存差距。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健康管理、广泛使用智能和自动的机器、环境保护、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无缝融合的超现实体验等。

如何更好地满足上述需求,成为各行各业持续探索的动力。对于未来的演进轨迹,周红博士认为,数字技术将以超过十年百倍的速度增长,数字化会促进人和社会加速发展。

畅想未来:突破理论和技术的边界与极限

经历过从0到1再到N的质变之后,信息科技与数字技术要在未来十年继续实现百倍以上发展殊非易事。曾经驱动技术与产业前进的很多基础理论已遇到瓶颈,亟需出现新的假设、愿景来牵引突破。

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开创性地提出“范式”(paradigm)概念——简而言之,就是科学家共同接受的一套假说、理论、方法和信念的总和。

根据托马斯·库恩的观点,单纯的技术进步或某个领域的单边突进,并不能带来科学的整体性跃迁,只有进行彻底的范式转换,才有机会实现真正的科学变革。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就核心假说、基础理论达成新的共识,对范式转换至关重要。周红博士1997年加入华为以来,历任多项重要职务,其中欧洲研究院院长的经历尤值一提。任职期间,他与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科学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富有挑战性的前沿问题,思索未来社会可能的发展方向。

基于上述背景,华为战略研究院此次提出四大科学假设,可谓正逢其时。信息科技与数字技术的范式变革呼之欲出,思想力的源头活水有望引领科学进步与商业创新的未来。

第一:拓展科学认知的边界,涵盖物质与能量,现象与规律。

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拓展认知边界至关重要。尤其是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突破,将使人类能更好地发明新分子、催化剂、蛋白质等材料和器件,以及新的装备和新工艺等。

未来,物质的特性能不能通过计算预测出来,而不用靠漫长的试验来进行摸索?答案是可能的。2017年,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超硬五硼化钨的结构,解决了困扰科学界近60年的难题;2019年科学家借助计算发现十氢化钍在85万个大气压的情况下,具有惊人的高温超导性。基于强大的计算能力,人类有望发现或发明更好的催化剂、化学药、生物药与疫苗。

第二:拓展感知极限,更好地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

扩展感知世界和感知自身的能力会不断深化,将从接近人类感知到超越人类感知、从替代感知到扩展和创造感知、从人类感知到机器感知。

大自然通过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进化,形成远超现有机器和人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视觉上,有些蜘蛛眼睛在物体轮廓和运动计算上显著超越人眼,有利于快速精准捕获猎物,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也许可以得到启示。

感知和控制人体自身的发展空间也非常广阔。像ECG、EEG、PPG等技术目前还没有系统、便捷且低成本地发展起来,对于人体的八大子系统的实时度量感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通过研发新的传感器,将来有望实时、无感地测量血压、血糖、心电等重要的健康参数;基于新的神经系统脑机接口、肌机接口,可以更好地与机器协同,将来有可能用思考来交流与工作,甚至开车和娱乐。

第三:探索新的计算模式与实现方式,认知世界、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发展出十几种广泛使用的计算模式,如无线和光通信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蝶形计算模式、路由器基于逻辑状态转移的有限状态机计算模式、AI基于统计和相关的计算模式等。

伴随未来的通信系统不断走向高频、高速,将面临非线性信道和非线性器件带来的问题——能不能从传统的线性傅里叶变换拓展到非线性逆散射变换,以更好地匹配未来的应用?AI计算模式不可解释、不可调试等问题,能否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也许,人类可以向蚂蚁学习。小蚂蚁的大脑一般只有0.2毫瓦的能耗,它既不用深度学习,也不需要遵循可计算性理论和冯·诺依曼架构,却能做筑巢、寻找食物、养蚜虫等复杂工作。

AI领域能否受此启发,超越统计和相关计算模式,发展出数理逻辑计算、几何流形计算、博弈计算模式?显而易见,探索适应性与高效性计算模式,创造新架构与新部件,而不受限于传统的可计算性理论以及冯·诺依曼架构,将成为未来重要的突破方向。

第四:突破香农定律的假设,在更大的时空中发展信息通信。

在有别于香农定律假设的更大时空中探索信息通信,从而跨越空间的障碍,建设全球直达的能力,连接虚拟与现实世界,以及无处不在的机器。

将来的真人级全息通讯,如果不压缩数据,需要接近    2Tbps的带宽,以及1~5ms的时延;自动驾驶如果采用12个摄像头,每天可能产生高达4T字节的数据。目前的5G网络难以承载如此海量的数据,需要在理论和技术上另辟蹊径。

在理论方面,如果假设这个世界是有先验知识和记忆的,就可能跳出香农1/2/3定律的限制。在工程上,一个量子级联激光器可同时产生几百个波长,实现上百T的流量——未来,若能做出高重频阿秒激光器,甚至可能产生百万T的流量。这些技术如果能嫁接到无线和光领域,有望成千上万倍提升通信性能。

创造未来:打通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

想要打通科学假设与商业愿景,必须解决全生命周期创新体系不同环节的衔接与配合问题。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其间的转化与腾挪充满玄机。

唐纳德·E·司托克斯提出过著名的巴斯德象限概念。他认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非对立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交错融合,甚至应用研究还可以启发基础研究。

显而易见,“假设-愿景-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商业”是一个环环相扣、彼此影响的系统工程。越靠近后端商业与面向客户的创新,直接效果会越明显;而越靠近前端假设、愿景和基础科学的创新,就越需要耐心和魄力。

作为全球ICT领域的先锋,华为敢于向前端基础研究创新寻求答案。过去十年,华为在研发方面累计投入超过 8450 亿元。2021 年,华为的研发费用额和费用率创出历史新高,分别为 1427 亿元和 22.4%——其中,华为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超过200 亿元。

迄今为止,华为已创建86个基础技术实验室来研发相关核心技术体系,并通过AI时代可信计算的新架构模型使数据处理量提升三个数量级,实现了多语言、跨平台运行。

倘若能够沿着正确的路径持续行动,现在对于未来的所有想象,可能都是保守的。华为已走在重构基础理论、重构架构、重构软件的道路上,期待更多产、学、研界的同道者戮力前行。

作者关健,《IT创事记》合伙人、主笔:曾任《电脑商报》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中国计算机报》助理总编,媒体从业时间超过10年。关健长期关注科技产业动态及趋势,与逾百位高科技公司领导者进行过对话,亦在众多科技会议与论坛中担任嘉宾主持。

【IT创事记】聚焦于企业级科技生态、策略及商业知识。你可以在各主流媒体平台看到IT创事记的同名文字专栏和【IT创事记·短视频】专栏。如果你有相应的内容希望分享,记得在公众号留言告诉我们。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IT创事记

    创见科技未来,为读者提供科技企业...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