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
  • 评论
  • 微博
  • 空间
  • 微信

全面解读:TikTok漩涡中的张一鸣

胡说成理 2021-01-05 16:28 发文

文/当下君

张一鸣既是TikTok危局的第一受害者,但也可能是第一受益者,但这个“受益”不是闹着玩的。

张一鸣深知操盘海外业务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想想孟晚舟),但还是迎难而上,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堵抢眼”。

以前人们对于张一鸣的印象是淡淡的、遥远的尽管也是钦佩的,但这次的堵枪眼无疑是一个悲壮的、具体的、有血性的全面形象提升。

自此,张一鸣和任正非两位,分别代表互联网业和通讯业,一软一硬,一老一少,承担起了巨大的责任和风险。张一鸣也将从此前的一流人物上升为顶流人物,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概如此。

但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多大现在还不清楚,我们祝张一鸣好运,也祝中国好运。

01

受害与受益

应该说,张一鸣既是TikTok危局的第一受害者,但也是第一受益者。

张一鸣应该说比所有人都更早的预见到了Tiktok可能在海外出大问题。

这反映了张一鸣看问题的预见性、字节系预测问题的前瞻性,以及他们通过遍布海外的投资者管道,系统性的提前获知一些战略趋势和国际形势并做战略研判的能力,可以说远超一般的组织和智库。

张一鸣预见问题的迹象就是自己接手国际业务。

今年3月,是疫情发展的一个高潮期,大家的注意力基本在国内。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此后的中美之间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但就在3月,张一鸣在内部发布全员信——宣布张利东和张楠分别为字节跳动中国董事长和CEO,负责字节跳动中国业务的发展,而自己则将作为字节跳动全球CEO,花费更多精力在欧美和其他市场,与TikTok首席执行官朱骏一起完善全球管理团队。

在此前一天,字节跳动还对外发布了最新的企业文化,新增 “多元兼容”,现在看颇有一语成谶的味道。

张一鸣的选择,其实和华为的任正非先生的选择是一样的,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道美国的问题难搞,但还是决定自己挑起最重的担子。

张一鸣深知操盘海外业务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风险(想想孟晚舟),但还是迎难而上,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堵抢眼”。

在双方弹如雨下的时候,最大的主帅去暴露自己、牺牲自己,这可以说客观上极大的提升了张一鸣的公众形象。

以前人们对于张一鸣的印象是淡淡的、遥远的尽管也是钦佩的,但这次的堵抢眼无疑是一个悲壮的、具体的、有血性的全面形象提升。

自此,张一鸣和任正非两位,分别代表互联网业和通讯业,一软一硬,一老一少,承担起了巨大的责任和风险。张一鸣的威望和人望,也从此前的一流人物上升为顶流人物,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概如此。

但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多大现在还不清楚,我们祝张一鸣好运,也祝中国好运。

02

次好就是最好

现在关于TikTok的消息有些模糊和错乱。

先是8月2日,有媒体发消息称TikTok大概率被微软收购,大概8、9个小时后又有其它知名媒体开始推送微软决定暂缓收购的消息……8月3日,早上一起来又看到微软发声明称收购在继续,这些消息大都是正统信源,如果考虑到时差和消息转回国内的效率问题,这些虽然充满了矛盾和互斥,但大方向看仍然是微软有望收购,转机一息尚存。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笔者仍然认为,微软试图接盘TikTok的北美及部分亚太国家的业务,或者参与主导运作这部分业务,对字节来说客观还是一件好的事情,至少是一个次好的结果。

但这个次好的结果,其实对于字节和张一鸣目前来说,其实已经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因为它为一个无解的事情,至少提供了一种相当合情合理的解法。

中美间的大国博弈是有一定战略容错率的,但对于风口浪尖的具体企业来说,置身于如此险恶的斗争中,是几乎没有战略容错空间的。而张一鸣的角色是,既要做爱国者,又要做企业家,这本身是一件超难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时候,能找出一家像微软这样的企业来接盘,其实已经是非常难能而且非常理性的,张一鸣的决策(出售或合作)已经做出。

03

Tiktok为什么成为靶标?

中美之间竞合的大格局中“竞”的一面加剧,是短期内很难逆转的一个趋势。这种情况下,双方摩擦加剧的结果就是那些最先或已经进入美国人地盘的企业成为靶标。

华为在5G领域和TikTok在不同领域里扮演的角色是相近的,前者独步5G显得更有锐气,所以比较容易为人感知,后者因为国内的一般用户比较少直接接触美国互联网所以感知上不那么明显。

其实,TikTok在美国互联网市场东奔西突,掀起的浪潮的对老美的刺激不下于华为,甚至胜于华为。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对中美之间的合作,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在过去40年时间里,美国卖给中国的是深度产品,软件、电脑、微芯片,这些产品进入了你们的生活和产业;而中国卖给美国的是浅度产品,服装、玩具、农产品。

现在,情况要反过来了,你们想卖给我们深度产品了。浅度产品没关系,但是深度产品,双方之间的价值观问题就出来了。我们之间彼此的价值观是没有互相信任的基础的,而深度产品的相互交换,是需要以价值观作为基础的。

所以,当中国想向美国销售深度产品的时候,美国就警觉了,紧张了。

这是当下的紧张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致回顾一下,TikTok2014年上线,2015年在海外市场稳步上升,2016年就成为了月活数千万的现象级社交软件,但真正的发力是2017年11月,今日头条宣布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usical.ly,这帮助TikTok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进入美国市场。

张一鸣很谦虚的说过:“我们坚持的‘context, not control’的理念,受到 Netflix 的直接影响。

但Neifix现在已经被踢出了FAANG,这个词变成了FAAMG,M即微软,这是相当公认的美国5大科技创新巨头。

其实Neifix的市值仍有2000多亿美金,是字节跳动估值1000亿美金的两倍还多。

但我们可以大致看一下就发现,在曾经引领全球的消费互联网市场,美国的应用创新其实是越来越少,逐渐呈现一种发展固化、创新不再的状态。

美国的5大创新巨头,在2017年以前基本把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给穷尽了,Facebook已经拥有了Insatgram、Whatsapp,还烧钱做起了Facebook Message。

然后是我们熟悉的Youtube、推特等。

2017年后美国消费级互联网市场似乎就没有再产生什么200亿美金估值以上的新独角兽了,大家都奔着5G、AI、AR、无人车等下一个世代的东西去了。

这时候TikTok杀进去,几乎没有对手。甚至,今年第一季度,TikTok在美国下载量已经排名第三,仅次于Facebook Messenger和一款名为“Color Bump 3D”的游戏。基本可以认为是Facebook和字节在对决美国市场。

而被称为海外抖音版的TikTok在海外拥有8亿月活用户,位列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7大应用之一,甚至比著名的社交平台Twitter还多。

到这里还不明白扎克伯格最近为啥“反华”声浪这么高么?

而且,笔者认为,美国互联网界最怕的一件事,就是TikTok太美式了。

美式互联网的全球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全球化”模式,这里的“全球化”不一定是褒义词。

什么叫全球化?就是霸道的直推模式,美国互联网企业携创新和文化优势,一下子通吃全球。

比如谷歌、比如Facebook甚至是Amazon,其实就是一套系统通吃全球,除了语言以外,基本的版本和引擎是一样的,复制成本极低。这种全球化的结果就是欧美文化和泛欧美文化大圈子里,美式互联网文化占绝对优势,不用考虑你的感受,不用考虑什么“软文化”的抵挡。

中国的互联网国际化姿态大为不同,基本上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来,而且要么是做工具化这种极度去文化属性的,要么是建立充分的本地化团队,慢慢的做扎实,特别考虑当地文化的感受。

一个攻掠如火,一个清风徐来。

反过来看,TikTok是第一个用纯正的全球化打法、类美式风格在全球互联网市场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业务,是一个公认在3年里取得相当于500亿美金估值成绩的业务,同期的美国、全球互联网市场,没有任何公司取得这样的成绩。

TikTok是有内容的、强社交属性的,它不是工具,而是一种社交网络。也正是因为关乎文化、关乎社交,才引起了空前的紧张。

作为一种虚拟业务,TikTok具有某种易损性,即损失就是损失了,没有残值。不像华为,5G设备生产出来,A国不能用B国可以用,实在不成还可以打折,最多返销国内。

虚拟业务的“轻模式”决定了它的资本价值主要是创造收入的能力而不是增加实体资产的能力。

也就是,如果关闭了,就是损失了,500亿美金的估值就成了纸上富贵,一夜间灰飞烟灭。

所以,笔者才说,能够被微软收购,是次好但其实最好的选择,不要说500亿美金,就是100亿、200亿,也是最有效的止损。

当然,TikTok的崛起并不是大风刮起来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在FB、谷歌上一天真金白银的流量成本烧起来的,它花了很多人的心血和很多钱。

所以能止损就是最好的选择,何况如果要卖掉也只是北美部分的业务,最多是放弃了整个北美市场由微软+TikTok去运营。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看张一鸣,有人认为认定出售是“投降太快”。所以张一鸣和外界在艰难的沟通,他说: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自己是一家私营企业,并且我们愿意采取更多的技术方案来消除顾虑,但CFIUS还是认定字节跳动必须出售TikTok美国业务。我们不认同这个决定……考虑到当前的大环境,我们也必须面对CFIUS的决定和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同时不放弃探索任何可能性。我们尝试与一家科技公司就合作方案做初步讨论,形成方案以确保TikTok能继续服务美国用户。*

这段话从字面上看其实是矛盾的,先说对于出售“我们不认同这个决定”,但后有说“我们尝试与一家科技公司就合作方案做初步讨论”……张一鸣真的很为难。

04

 微软和Facebook的角色问题

8月3日TikTok自己也有发声明,但有趣的是这个声明没有直接说微软的事儿,而是指向Facebook的不正当竞争,这当口上每个声明必然都是深思熟虑有所指的,相当于告诉公众Facebook是幕后黑手。

前面我们讲了Facebook和TikTok的死结,两者都是社交+增长黑客+c端+青年群体,之前不打一仗的原因是没有正面交锋,但现在TikTok已经危及Facebook的基本盘。

接下来分析为什么是微软是最大概率的接盘侠?

首先Facebook自己接手不可能,因为必然触及反垄断法;谷歌也有类似问题;苹果的业务模型大大不同,吃下来意义不大。

微软从理论上讲确实是最合适也是最需要TikTok的,因为微软尽管奇迹般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滑落,但其个人消费业务基本是弱势群体(除了游戏业务开展的不错),即时通讯和搜索、浏览器等微软都是溃败,所以现在非常需要一个面足够宽的C端业务来打通微软的B端和C端业务,而且这个系统要有足够的生命力和战略宽度,从这个角度看TikTok是最佳选择,前文也说美国好几年没有新国民级c端业务的新独角兽了,由此微软大概率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05

盖茨护得住TikTok么?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美国形势的研判。

有一种说法很有意思,认为打TikTok是川普向硅谷巨头示威。

但笔者不太明白的是,川普拿TikTok开刀和跟硅谷巨头较劲有什么关系?要知道硅谷巨头也不是铁板一块,微软和Facebook鲜明的对立就说明了这一点。

川普能像欺负TikTok(虽然理论上TikTok已经不是一家中国公司)欺负那些根深蒂固的美国科技巨头么?显然不能。

所以,微软能否拿下TikTok其实主要是比尔盖茨和川普间的博弈。

在中国公众心目中,盖茨的形象比较好,他身为首富却谦虚恬淡,戴400元人民币的卡西欧,把财产都捐出去,致力于公益事业……而且疫情以来,盖茨基本上的发言都是冷静理性,客观上和川老师的癫狂瞬变形成反差。

所以从国人的视角来看,盖茨有财、有势、有智,对中国比较友好。

但不要忘记在美国这种国度,盖茨也是典型的白人、富人、权贵的代表,尽管他通过很多个人努力在淡化这种印象,但美国的底层民众并不一定对盖茨亲近,所谓富者集怨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

所以对于川老师来讲,虽然要考虑开撕盖茨的所面对的反弹,但也许川老师认为这种做法或许能讨好中下层而赢得不少选票……笔者不懂政治所以不能乱弹,但基本结论就是盖茨要护住TikTok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难期必成”。

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用感恩戴德的口气来谈论微软,它可能和当局有具体的分歧,但并不妨碍它仍是美国核心利益的代表,从这个角度上说,它仍是这一阶段的受益者,甚至是最大的受益者。

06

TikTok的死敌是谁?

前面已经分析了,TikTok的死敌从技术层面是Facebook这样的直接竞争对手,但根本的对手,还是中国全球性崛起的道路上所必须面对的竞争利益,如美国的自家利益。

一个事情一旦被泛政治化、被提升到国家利益层面,就很麻烦,就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盘外因素。

还是那句话,张一鸣已经不是张一鸣,而是和任正非一样成为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符号担当,这既是极大的正面放大也是极大的挑战,如果有选择,按张一鸣的性格真的不太愿意如此高调。

但是别人已经欺负到你的头上,到底是进还是退,已经不是一个性格选择或者价值选择,而是没有选择。

声明:本文为OFweek维科号作者发布,不代表OFweek维科号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举报。
2
评论

评论

    相关阅读

    暂无数据

    胡说成理

    胡喆和他的朋友们,探讨智能时代的...

    举报文章问题

    ×
    • 营销广告
    • 重复、旧闻
    • 格式问题
    • 低俗
    • 标题夸张
    • 与事实不符
    • 疑似抄袭
    • 我有话要说
    确定 取消

    举报评论问题

    ×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攻击谩骂
    • 我要吐槽
    确定 取消

    用户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手机/邮箱

    请输入密码